痴情伯乐蔡元培
“君有用人之权,我尽介绍之责,请自行斟酌。”秉持此念,蔡元培一生帮助过无数人找工作,这当中既有如陈独秀、鲁迅这样的大师,也有陈福这样的小人物。像蔡元培这样胸怀博大、爱惜人才的教育家,历史上并不多见,如今更难觅影踪。——编者
■马建强
蔡元培先生慧眼识人才,对于人才肯于提拔。从民国教育部开始,到后来北京大学,以及最后的大学院、中央研究院,他不拘一格造就人才,这些人才遍布了全中国。当时有人比方,经过蔡元培识拔的人无异于古代“登龙门”。
自然也有一些人说,蔡元培的“八行书”(旧式书信多用红纸直分八行,因此称书信为八行书)最“滥”,甚至有人求他介绍门房或工役,他也会慨然答应。蔡元培确实平易近人,肯于帮助人。凡人能力有大小,不能强同,蔡元培却能按照各人的能力,予以适当的位置,使人各尽其能。
蔡元培一生帮助过无数人找工作,这当中既有如陈独秀、胡适、鲁迅、梁漱溟这样的大师,也有像陈福这样的小人物。由于蔡元培的帮助,他们中有的人登上了个人事业的最高峰,走向了人生的辉煌,也有的人由此捧定了饭碗,找到了生计。
为陈独秀“伪造”学历
蔡元培先生正式就任北大校长后,意欲聘请陈独秀来校担任北大文科学长。蔡元培与陈独秀算是老相识了,陈回忆说:“我初次和蔡元培共事,是在清朝光绪末年,那时杨笃生、何海樵、章行严等,在上海发起一个学习炸药以图暗杀的组织,我由安徽一到上海便加入了这个组织。这时孑民先生也常常来试验室练习、聚谈。”蔡元培当然知晓陈独秀的经历与才华,也自然知道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在当时可谓不二人选。可是当时的教育部对北京大学所需人才是有相关学历、经历和资历等硬性要求的,而陈独秀虽曾多次东渡日本,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早稻田大学等学校进行短期学习,却没有在日本任何一所高等学校毕业,也就是说没有“洋学历”。再则,陈独秀虽是芜湖安徽公学、安徽高等学校的倡办人之一,但没有当过校长,只是在安徽高等学校做过短暂的教务长。这就是说,陈独秀也没有过硬的经历与资历。
但蔡元培对陈独秀非常赏识与信任,对当时教育部过于强调学历和资历而不管实际才能的教条做法很不以为然。蔡元培苦思冥想后,断然决定采取措施帮助陈独秀渡过这一难关。1917年1月11日,蔡元培亲自致函教育部,关于陈独秀的履历蔡元培是这样写的:“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蔡元培之所以要拿这样一份不确切甚至是“伪造”的履历递交教育部,目的就是要让陈独秀有一个“体面”的学历,有一个“合适”的资历,以保证他能够顺利地担任北大文科学长。看到蔡元培提供的陈独秀履历,教育部便回复同意聘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一职。不过教育部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堂堂北大校长蔡元培,求贤若渴竟会为陈独秀“伪造”学历与履历吧。历史证明,陈独秀在文科学长的位置上对北京大学的改革、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居功至伟。历史也证明,蔡元培为陈独秀“伪造”学历与履历只是出于对陈腐的人才观的反驳,实在无妨蔡元培的高尚人格与道德修养,反而凸现蔡元培的识才眼光与用人胆略。
亲自为失业工人找工作
1932年4月20日,蔡元培先生写信给刘海粟:“绍兴人陈福,人极诚笃,曾在绍兴中西学堂及上海暨南大学服役,于学校各役颇为熟练,现因失业,亟需工作,学校新增中学,或需雇校役,特为介绍,请留用为幸,专此并祝艺绥!”
蔡元培可谓是刘海粟的老前辈了,他与刘海粟的姑父为晚清同科进士,他名冠天下钦点翰林时,刘海粟还是婴儿正嗷嗷待哺呢。在刘海粟投身美术教育的人生历程中,蔡元培曾给予过非常多的关心与提携,为支持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蔡元培还亲任上海美专校董会主席。而陈福只是蔡元培早年担任绍兴中西学堂总理(校长)时的一名普通校役,既非“亲”也谈不上“故”。30多年过去了,陈福还是一名校役,只是新近失业了。而蔡元培已从前清翰林、民国教育总长、北大校长继而成为“民国四大元老”。蔡元培特地写信给刘海粟“特为介绍”陈福并“请留用为幸”,这不仅仅感动了陈福一人。刘海粟说:“当时中国地位很高的大人先生们,有几个人想到为失业工人找口饭吃?蔡元培最识人,陈福后来在校服务,十分忠诚。”
不计欺罔只望努力服务
抗战爆发后,蔡元培移居香港。虽身在异乡既老又病更兼国事苍茫,但他仍不忘热心扶植年轻人。一天他收到一封从重庆寄来的信,写信人自称北大毕业,目前困顿重庆,无以为生,恳请老校长代为介绍工作。蔡元培实在记不起这个学生来,但念及学生困顿,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写信给重庆某机关给予推荐。
不久,该写信人便被安排到某机关工作了。该机关因登记证件,发现该人不是北大毕业而只是北京某私立大学学生。工作人员出于疑虑立即去信蔡元培,问询蔡元培是否认识该人,有无差错。蔡元培收信后虽说也觉受骗,但还是认真回信,表示:不必问其人是不是北大毕业了,但看其人是不是人才,能不能胜任工作。如果北大毕业不是人才,也不可用;如果不是北大毕业但是人才,仍然要用。“君有用人之权,我尽介绍之责,请自行斟酌”。结果该机关仍旧留用了该人。后来该人专门写信给蔡元培道歉,蔡元培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说往事就不要再提了,只希望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支持刘开渠留法学习
刘开渠是我国的雕塑大师,但当年如果没有蔡元培的帮助,则恐怕不仅搞不上雕塑,很可能连美术这个专业都要丢掉了。
刘开渠在北平美术学校学习了10年,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以为生之际,经朋友帮助辗转来到南京,在大学院谋到了一个小差事,当书记员,每天就是从早到晚抄抄写写,完全丢掉了所学专业。刘开渠内心非常苦闷,但迫于生计也无可奈何。
当年的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蔡元培担任院长。蔡元培为人和蔼,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有一次在办公处院子里,刘开渠遇到了蔡元培,壮着胆子向蔡元培讲了自己的苦闷,希望能有机会去法国学习雕塑。蔡元培听了以后微笑着说:“想到法国去学雕塑是件好事,我们中国还没有派专人去学过,我记着这件事。”刘开渠听了蔡元培的这番话,十分感动。虽说不知能不能去成,但从此觉得心里有了盼头,每天仍是抄抄写写,不过心情大好起来。
刘开渠更没有想到的是,他是1927年11月向蔡元培提出要求的,当月月底蔡元培便邀请林风眠等由北京来到南京,组成艺术教育委员会。刘开渠从此专任艺术教育委员会办事员,不必再成天抄抄写写,终于可以专心画画了。1928年5月,蔡元培专门委任刘开渠担任大学院驻外“著作员”,月薪80元,既安排了他的工作,又解决了留法问题,还解决了留学费用问题。刘开渠留法期间,蔡元培还多次去信给予指导。刘开渠能成为我国一代雕塑大师,没有蔡元培的帮助,是不可想象的。
赏识鲁迅,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
郭沫若曾说过:“影响到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贡献相当大,而他对于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进教育部乃至进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
蔡元培与鲁迅同为绍兴人,不过当蔡元培高中进士钦点翰林时,鲁迅正值祖父科举考试行贿案发,家道急剧衰败,两人社会地位有天壤之别。1912年民国肇始,蔡元培作为革命元老出任首任教育总长,而此时的鲁迅正下岗待业。辛亥革命前后,鲁迅曾短时间出任家乡的师范学堂校长,但就任3个月后便因办学经费不足等原因匆匆提出辞职。为谋生求发展,鲁迅只能走出绍兴。此时鲁迅“想到上海去当编辑”,还认真抄好了译文邮寄到上海参加出版社的应考。有没有考上,已无从考证。就在困顿之时,蔡元培向鲁迅伸出了援助之手:欢迎他到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担任部员。鲁迅自然是满心欢喜地来到南京,并由此开始了他长达14年的教育部官员生涯,直至1926年。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为让鲁迅再增加些收入,又给鲁迅下了聘书:“敬聘周树人先生为本校讲师”,使鲁迅能在北京生活得比较宽裕。
1927年年底,鲁迅在离开教育部并短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后与许广平来到上海,一时成为无业游民,没了饭碗,也就没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此时鲁迅又是幸得蔡元培的眷顾得以度过时艰。蔡元培时任国民党新政府的大学院院长,他为鲁迅特地安排了一个“大学院特约撰述员”的职位,这可是名副其实的美差啊——不用从上海来南京上班,也不必作任何研究,月薪高达300元,实在诱人之至。有人作过统计,大学院定期支付给鲁迅4年多薪水,共计14700元大洋,折合黄金490两。后因鲁迅在此岗位上“绝无成绩”而被大学院裁撤。尽管如此,蔡元培仍旧在鲁迅“特约撰述员”被撤职时设法阻止,只是没有成功。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年已七旬的蔡元培次日即亲往吊唁。在鲁迅葬礼上,蔡元培亲为执绋,送别这位小同乡。
指引王云五投身教育出版界
1911年12月,年仅24岁的王云五,接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建议,辞掉上海中国公学的教职,来到南京担任总统府秘书。半个月后的一天,王云五接到从上海转来的教育总长蔡元培的一封亲笔信,信中竟是邀请他到教育部“相助为理”。
原来是王云五到南京任职前,得知新任教育总长是蔡元培,虽为前清翰林,但颇具革命思想,平易近人。为此,王云五就把自己多年担任教师过程中积累的对教育政策的意见写成建议,寄给了蔡元培。没有想到蔡元培对他这位既没有功名也没有资历的小青年特别器重,亲自写了回信。接到回信后,王云五心里着实掂量了一番,一边是总统府秘书,一边是做教育部部员;一边是担任孙中山的工作助手,一边是得以在自己非常感兴趣的教育界工作。何去何从?最后王云五深深地为蔡元培求贤若渴、礼遇下士的作风折服,勇敢地向孙中山提出自己想去教育部工作的想法。孙中山善解人意,果断决定王云五上午在总统府上班,下午去教育部上班。不久,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王云五便跟随蔡元培来到北京,在教育部服务。在蔡元培的关心支持下,后来王云五长期担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逝世,王云五是蔡元培朋友中唯一随侍病榻的送终者。
推荐之人不被录用也不以为忤
萧友梅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曾任国立音专校长,国立音专是蔡元培亲自创办的。一次,蔡元培介绍一位女士到国立音专担任钢琴教员,萧友梅捧读蔡元培的“八行书”,很为他乐于助人、勇于助人的精神所感动。但鉴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萧友梅还是婉言拒绝了。他在复函中表示“极感关怀之厚意”,但“敝校教员早已聘定,一时无法延揽”。
此后不久,萧友梅在学校里对一位屡犯宿舍规定的女学生周国琼作出了“取消学籍”的处分。有人知道蔡元培与萧友梅关系甚好,于是便托蔡元培去函为该女生说情。蔡元培听说这一情况后,不顾刚刚被萧友梅拒绝之往事,欣然挥毫写去了求情之“八行书”。此次萧友梅读后回函说:“处罚学生是给学生一个提醒,让他们有进取心。如此时收回处罚,对该生可能是给了她一个改过的机会,但对学校则会影响极坏。请恩师多多谅解。”
萧友梅两次拒绝蔡元培,蔡元培竟也丝毫不以为忤。想必他可能认为,写不写信向你推荐老师、为人求情,那是我的事;同不同意录用、能不能收回处罚,那是你的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